我学习英语的历程

最近在思考自己以往的学习历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得不承认在20岁到30岁的十年里在学习方面我最上心最让自己感动的事就是英语和法语的学习。
前不久熟识的外教也问我是怎么学英语写作的,想给英语专业研究生写作课程提供借鉴,我觉得很荣幸。我当然知道大家对我的语言学习经历感兴趣的原因,并不是我的英语有多精通,而是我的跨专业考研的经历以及从一个理科生到一个翻译的转换过程。
我觉得有必要把我学习英语的历程详细记录下来,给想提高英语能力的朋友,给我的女儿做借鉴,也清晰自己的思路,给生孩子后有些懒惰的自己打打气。

在我的办公室上一直放着一本《牛津高阶英语词典》,它是我的老朋友了,我已经忘记了它已经被翻的有多烂有多不好看。偶尔同事们会拿起这本字典感叹我学习有多刻苦,我才恍然它的样子有碍观感。这其实是我翻烂的第二本牛津字典,从高中开始直到做翻译的这几年,只要遇到我理解模糊的单词,我都愿意翻一翻牛津字典,读读英文释义,看看习语、习惯搭配和经典例句,于是那个模糊的单词就在心中变得清晰和丰满,慢慢变成了我自己可以信手拈来的词语——这就是经常翻字典的好处。对字典的好奇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记不清是哪个作家在狱中就只读一本英汉大字典,几年后刑满出狱就成了英语专家了。我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上课的时候,也发现他们英语专业的学生人手一本《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甚至随身携带,而不是选择那种便携的电子字典,电子字典即使再录入多本字典,其翻阅方式、对记忆及思维的刺激也是不一样的,无法达到信手翻翻字典那么好的效果,这个得自己慢慢体会。
但查字典也是有技巧的,不能让频繁的查字典中断阅读思路打击阅读兴趣,更不可替代记忆检索、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和逻辑推理。这些我在后文会陆续讲到。

如果翻阅字典说明学习语言的态度比较严谨,那么浓厚的兴趣就是助我持之以恒学习英语的动力。直到现在,看到任何英文的东西,无论是商品标示、广告招牌还是报纸杂志,都忍不住拿起来读一读。在吸收信息的同时也会从自虐地从语言角度想一想,遇到不地道的会想怎么改进,遇到特别地道的就欣然会意。英文已经成为我吸收信息和认识世界的方式,看到国外作家写的书就想去读英文版(虽然我是一名翻译,却仍然喜欢一切原滋原味,名家的翻译版也仅供参考才好),美剧和英语电影那也当然是不带中文字幕的原声最好。

那么我是如何获得学习兴趣的呢?
在大二下学期四级考试以前,我在英语学习方面没有进行过主动的思考,基本属于听话的好学生类型,除了四个方面记忆深刻:上初中时华师毕业的杨老师老喊我复述课文,促使养成了熟读课文的好习惯;高中时特想当课代表,其他科目轮不上我,就希望英语是班上最拔尖的,当时的张成武老师特喜欢发阅读练习给我们做,我做的特别认真,做完后还仔细阅读内容,甚至翻字典查查不会的单词和短语;大学英语是张瑞嵘老师教的,他当时正在考武大的法硕,他夸我作文写得好,当时我喜欢用英文认真写自己的想法,作文就自然好过一般同学;大二的时候很多同学开始上新东方,我当时没有钱上培训班就报名辅修了本校的英语双学位,周末由外语学院的老师上课,开始接触比较专业的英语课。记得当时开了中级听力、视听说、语言学及写作课程,周末的晚上去外语学院放映室看原声电影(为什么至今最记忆深刻的是《低俗小说》?)。

真正的转机是CET4,我没有专门进行针对性复习却考了94分(当时满分还是100分),知道成绩的那一刻简直觉得迷茫的大学生活开始有了曙光。这个小小的成就感使我对英语有了兴趣,开始了主动的学习。从那以后,我进图书馆的阅读方向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读纯粹中文的书籍,开始阅读《英语世界》、《英语学习》、《英语沙龙》等英语杂志,在外文阅览室读英美国家的历史及人文介绍,并慢慢的开始读薄一点的英文原版小说,像《简爱》、《动物农庄》等。有时候会很后悔前两年花那么多时间去读翻译版的小说,如果一开始都是原版的,我的境界又会不同吧。刚开始,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会遇到很多的生词,但只要不影响阅读的情况下,不会频繁停下来看注释,而是看完内容后再回头看注释,或者把有些词汇写在本子上,等回到宿舍再仔细查阅。只要阅读量比较大,同一个生词会在几天内反复的碰到,你想记不住都难。由于比较喜欢文学,也会把精彩的句子、段落或诗歌随便记在本子上,大学时的英语阅读笔记有好几本。

说到词汇量问题,不妨把这方面先讲完。在大学期间,我有一个好的习惯就是早起,一方面是因为比较勤奋,一方面是那时候华农竟然要6点多做早操。以至于大学四年周末也不赖床(被室友戏称为不知疲倦的大叶荷——我的保姆),总是早早起来背英语单词、读英语课文,直到8点钟上课,至少每天有一个小时的英语学习时间。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是用早读的时间辅修了英语学位。当别的同学背六级单词时,我已经开始被专八单词书和英语词根字典了,深刻认识到一本词根字典可以帮助学习者像偏旁部首一样用形去记单词。第一次考研的时候,室友在考GRE,用俞敏洪的红宝书,我也去图书馆借了来背,甚至想还不如直接记牛津算了。那时候被室友叫做活字典,词汇量是真的比较大。但我并主张花多的时间去记单词,是本末倒置的方法,当时有很多同学上课不听讲不读课文专门记四六级单词去了。我当时之所以得益于记单词,是因为我每天的阅读量大,记忆的单词可以快速的重复和应用,所以一定要在阅读中记单词。

在听力方面我也有个好习惯,就是每晚坚持听经济之声的英语之夜。这档节目每晚9点半准时开始(From 9:30to 10pm, Every Evening, English Evening),正好是在下晚自习回宿舍的路上,后来减肥时也边跑步边听,一直坚持到上班两年后买了电脑。英语之夜的内容很丰富,有财经双语新闻、商界人士访谈、心灵鸡汤、留学在中国、倾听世界、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和空中英语教室,后来空中英语教室还出了专门出版了配套杂志。另外就是周末的时候听VOA慢速英语。早晨以外的时间,BBC和VOA总是不太好搜到。

大三开始,GIS的基础课减少了,要大量的用电脑实践,我没有电脑,就有比较多的时间泡图书馆和蹭英语专业的课,在时间不冲突的情况下会去上高级英语、英美文学课和翻译课,当时买了武汉大学张伯香的《英国文学教程》和《英美文学选读》,以及 清华大学出版的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后面这本书对我意义重大,几乎是它带我走上了翻译之路,从一窍不通到经过训练掌握基本的技巧,书中的选段多符合理科生的思维背景。而课后在花园的很多时间我都在读前两本书,开始了解一门语言背后是丰富的文学殿堂,我不仅仅想学习语言,还要看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

深入学习英语后开始知道,很多英语单词是从法语演变来的,就自然的想学习法语为英语加分。等我开始蹭英语系的法语课时,他们已经上了半年法语课了,语音和基本语法都快学完了。而法语的语音部分是非常关键的,法语只要学通了语音,拿着任何单词和文章都能读出来。幸运的是,刘宝珍老师——那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告诉我,她还教成教学院的初级法语,欢迎我去上课。于是我开始跟着刘老师走,用两种教材上两种难度的法语课,这边学习语音知识,那边学习语法。为了赶上外语系学生的步伐,我也下了苦功夫,有2个月的时间空闲时间甚至是坐公汽吃饭的时候都在学习法语,晚上熄灯后在宿舍楼顶的自习室继续学习到12点。从头至尾的仔细看教材,语法在短时间内从头看到尾,理解并融会贯通,很快掌握了整个语法体系。为了攻克动词变位,我把每个常用动词及其变位写到一个小纸片上,好多的小纸片再粘到一张大白纸上,贴在书桌床头最显眼的位置。真的很感谢刘老师当年慷慨接受我这个爱蹭课的学生,法语四级考了80多分也算是对她的感谢了。但我的这种快速学习法,虽然满足了考试和阅读所需,确有点像哑巴法语,听力经过训练尚能听一些,说的能力就比较差了。不过有意思的是,同宿舍的两个美眉后来都去了法国,当初最先学习法语并最刻苦的我只能在接待他们家人的时候有机会说几句法语。

在大三下学期大家都开始考研的时候,我因为男友的关系决定考西安外国语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开始更有目标和系统的学习英语翻译。那个时侯几乎看完了学校图书馆里所有关翻译的书,虽然当时缺少实践,翻译只是隐约向我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但看过的书至今还不时的浮过脑海,给我启发。最记忆深刻的几本书是上海外研社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教人怎么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翻出漂亮的句子和段落,外文出版社李长栓的《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书中讲到用中英文双语检索验证译文的方法,至今受益匪浅。但第一次考研还是失败而告终,原因是基础英语积淀不够,但已经为我当一名翻译做了初步准备。


进公司以后,有大量的翻译实践,深深感觉书到用时方恨少,也是边工作边学习。幸运的是在公司旁边有一所大学,在同事的帮助下办了那里的图书证,于是我的业余时间还跟学生一样。这期间我已经有比较好的鉴别能力,开始有意识地阅读GRE考试的书籍,做了很多GRE长句词汇填空练习、阅读和GRE作文,开始思考语言的逻辑问题,以前西外的一位教授说理科生考GRE往往好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原因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GRE作文更是帮助我熟悉了英语思维方式和行文方式,以致于后来觉得专八的作文是非常简单的。感谢新东方的书籍,帮我打下了比较扎实的语言基础。


工作一年后,感觉翻译的内容不再新鲜,想报考上外的翻译专业给人生一个全新的开始。于是边工作边复习忙得昏天暗地。这期间仔细阅读了上外的一套《高级英语综合教程》,一共8本,语言素材很精美,旨在使基本工更加扎实。另外的几套好书就是《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级翻译教程》和《高级翻译教程》。但这次考试因报错了专业而不自知,最后边在考场哭变做了一张完全没复习的翻译理论专业试卷,翻译试卷还是做得很优秀,当时中译英是杨绛的窗外。虽过了国家线却同上外失之交臂。当时委屈的想这辈子再也不考研了。
2008年底我发生了一场痛彻心扉的变故,躺在床上的那一个月那么伤心那么虚弱那么自卑那么无助那么茫然,炎因为公司的事务缠身,甚至都无法体会我当时各种微妙敏感的心情。泪眼中我看到了书桌上很多尚未看完的书,想到也许背GRE单词能占满我空洞的脑袋,会帮我忘记痛苦,于是拿起俞敏洪、张红岩编写的两本厚厚的单词书,隐约中又看到了理想的光芒,像沙漠上饥渴的人看到了绿洲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只断浆。一个月后背完了两本书,被打击得支离破碎的自信心也慢慢一点点复原了,身体也在慢慢一点点恢复。有一天坐在屋外的小花园里看书,阳光暖暖的洒在身上,周围很安静,只有树上鸟儿欢快的叫着,对面楼房上一位老人在他那开满菊花的阳台上喝着茶看着书,突然觉的生活好美,突然开始自责自己沉湎于黑暗之中,其实幸福生活不过是这洒满阳光的午后,整个院子都是属于我的。也就是在那个午后,我下定决心再考一次,不辜负这大好的时光。然而这次考研我以3分之差再次错过上外,已经输不起的我调剂到了湖南科大英语教学专业。


我的英语和法语在每一次考研后都有很大的进步,所以三次考研也是很幸运的事。但总结起来,我考研屡败的部分原因是我的复习没有针对性,兴趣太过广泛,阅读的书过多浪费了应试的精力;但从学习语言的角度讲,我这样做恰恰是正确有效的学习语言之路,现在的我坚决拥护CBI内容教学法。

在线QQ:苏州翻译
客服QQ:602036877
电话:0512-62763725
邮箱:meilianfanyi@sina.com

主营业务:苏州翻译,苏州翻译社,苏州翻译公司,苏州英语翻译
版权所有: http://www.szmeilian.com 苏州市美联翻译社
技术支持:苏州唐朝网络